人民日报: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 洪永平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的这一名句,从一个侧面指出了理论的大众化问题。而从实际情况看,一些理论之所以不能为群众所掌握,从根本上说,是理论的阐释者、传播者、宣讲者,没有结合基层、群众和生活实际,没有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结果就使理论抽象化、概念化,缺少入耳入心的说服力、吸引力、穿透力。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的理论和政策宣讲中,较为突出地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宣讲的关键是要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努力讲全、讲透、讲实;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做到多层次、广覆盖。这为理论宣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宣讲如何让群众想听、爱听、乐听?这里的关键是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基层创新,使我们的宣讲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 讲群众感兴趣的主题,群众才能“坐得住”。如果宣讲的主题不是群众关心关切的,即使勉强来听,也坐不热板凳。我们对每一期“送理论进基层”宣讲活动的主题都精心策划,及时掌握中央要求、了解基层需求,把上情与下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提前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干部群众最需要澄清、最感到疑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确定宣讲的侧重点和切入点。进而把讲准与讲活统一起来,使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抽象与具象水乳交融。一名百姓听了宣讲后说:“特别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讲身边事、说明白理,听得很亲切、舒心,觉得很感动。”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群众才能“听得懂”。根据宣讲对象的不同,有侧重地采用逻辑说理、故事说理、笑话说理、图片说理、数字说理、问答说理、文艺说理等不同宣讲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连通”起来,变“单调枯燥”为“有滋有味”,让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享受听宣讲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受教育。有的百姓宣讲员自编自导了地方曲艺节目,让百姓听得有滋有味。实践表明,只有加强对群众语言的学习、搜集、积累,自觉摒弃冗长空洞、呆板生硬的“授课式说教”,变“书面语”为“口头言”,变晦涩难懂为明白晓畅,说“大众话”、上“群众课”,用“家常话”讲“平实理”,才会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 以朴实说理拉近“距离”,群众才能“用得上”。用“小环境”解说“大形势”,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把党的创新理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之中,浇灌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之上,才能使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受到启发、感到有用。在一次“四个全面”主题宣讲中,宣讲员以一个草根企业家创业遭遇种种困难最后终于取得成功的历程为切入点,把追求发展的梦想和简政放权、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各方面改革融入其中,让听众感同身受。一位市民说:“感觉宣讲中的人、事、理对自己有很大的触动,很受启发、很受鼓舞,有一种想要干事创业的冲动。”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当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当群众学会运用理论思维并付诸火热的实践,群众的活动就有了理论的指引,理论的力量就是群众的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01日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