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卷云舒 于 2016-3-16 09:13 编辑
扶贫惠农容不得“蝇贪”频现
鱼予 3月13日下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农业界别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范小建一字一句地念出了“两高”报告中的一句话:“严肃查办、积 极预防发生在基层,尤其是‘三农’领域的职务犯罪,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开展为期5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 (中国青年报 3月14日) “苍蝇”逐臭,“蚊子”吸血,一些基层干部手越伸越长,从农民的养命钱、救灾钱到“孩子钱”“死人钱”,几乎无所不贪。此番话语来自全国政协委员对“两高”报告中,关于“严肃查办、积极预防发生在基层,尤其是‘三农’领域的职务犯罪”所引发的感叹。诚然,这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单说去年,就有11839人因涉“三农”领域相关职务犯罪被查办,8699人因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被查办。毋庸置疑,“扶贫惠农”中的“蝇贪”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成败与否,因此“扶贫惠农”绝不容“蝇贪”频现。 事实证明,有利益的地方,便有利欲疯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大官还是小官。就拿扶贫惠农资金来说,它原本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等款项。就是这么重要的款项却成为一些党员干部眼中的“唐僧肉”,被“蝇贪”所觊觎。不但给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了损失,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为此,打击群众身边的腐败,遏制扶贫惠农中的“蝇贪”,纯洁“末梢神经”,尤为迫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干部虽然官不大,却是“全天候、全科型”官吏,掌管着农村政务及村民生活的大事小情,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加上他们又是与基层群众最贴近的权力载体,是党风政风好坏优劣的最直接代言人。如果他们贪污腐败,给党和政府带来的不良影响、给国家财产和群众利益造成的损失不可小觑。究其扶贫惠农资金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原因,与扶贫惠农资金使用缺乏透明,地方政府对利益的自主性作祟,资金管理过于封闭,公众很难知晓和看不到一本明白账有关;但更与“天高皇帝远”,权力运行不透明,政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难以保障有关。 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而腐败总是和监督缺位有关。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民主监督乏力,专门机构缺位,舆论监督难覆盖,这是蚊蝇不断滋生的制度原因。扶贫惠农资金一分一厘堪称宝贵,如果被“蝇贪”侵吞糟蹋,着实让人心疼。其实无论是扶贫领域反腐力量不够“腿”比较短,还是扶贫项目大部分在村里,而以往扶贫队伍常常只到达县级,再往下就没有人了,亦或是很多事情到村里就只能靠村内部自己运作了,最后反腐很大程度都是靠扶贫干部、基层干部的自律。只要能做到信息公开,加大督察力度,扶贫惠农中出现的“蝇贪”都会减少。 一言以蔽之。扶贫惠农不容“蝇贪”频现,它的出现再次给各级监管者以警醒。而要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笔者以为,务必加上一把“安全锁”。既要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和程序,审计监督做到事前监督,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还要完善拨款、记账以及内部稽核控制制度,提升报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水平,确保扶贫资金能安全、高效地发挥作用;更要加大违规的惩处力度,如此多管齐下,或许“蝇贪”频现就将不再有。
|